您的位置: 首页 >教学研究>详细内容

教学研究

教育随笔——戏剧教学策略之心得体会

来源:赵炜 发布时间:2021-12-27 15:16:01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戏剧教育活动和其他领域活动的最大不同是,教师要经常与幼儿以角色的身份互动,结合幼儿戏剧经验建构的需要、教师组织幼儿戏剧活动的需要,并按角色、情节和场景这三个戏剧要素进行归类,归纳出以下常用的策略。

    1.角色塑造的策略

    “定格”:这是最为常见的角色塑造策略,幼儿经过思考后将角色动作、形态用静止的肢体、表情造型表现出来。

    “轮廓图”:通过对角色的面部特征、服装、携带的工具等的描述、绘画和扮演,达成对角色外形以及行为方式的深度理解和表达。例如,大班幼儿对砍树人轮廓图的描述有:大嘴巴、大眼睛、大胡子,脸上有脏东西;穿着牛仔衣、牛仔裤、皮马甲;扛着斧头,提着锯子,背着绳子等等,教师一边倾听一边画出来,由此幼儿想象中的砍树人形象就变成了画面,幼儿可据此扮演。

    “雕塑家”:参与者将他人“塑造"成一个雕像,以反映自身对特定主题及人们的想法。参与者在摆弄他人肢体“塑造”“雕像”的过程中,表达了自己对角色外形、姿态的认识和理解。

    “全班/小组扮演”:全班或一个小组扮演同一个角色,以满足所有幼儿的参与欲望,同时缓解幼儿在集体面前表演的紧张感。

    2.情节创作的策略

    “教师入戏和出戏”:这是指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带领幼儿创作情节,是最常见的以角色带动情节创作的策略。

    “坐针毡”:某个人(教师或幼儿)扮演角色,接受其他人的询问。扮演者可以坐在特定位子(“针毡”)、穿上某件衣服,或拿着某个物品来示意所扮演的角色。[4]比如,教师或幼儿扮演的“狐狸”戴上狐狸的帽子坐“针毡”,“小猪们”对狐狸提出有关会不会吃掉自己的问题,在狐狸与小猪的对话中呈现情节发展的多种可能性。

    “良心巷”:全体参与者分成两列,中间留有一个角色可以通过的空间,这个角色穿过这条“巷子"时,其他参与者以某角色或自己的身份提出意见和看法,或者说出对该角色的想法。[5]

    “神秘之物”:以物品的象征性来引出情节,比如一把钥匙象征着权力,那么它会是谁的钥匙?谁也想要拥有这把钥匙?

    “会议或仪式典礼”:以举办会议或者按仪式典礼的特定程序设计情节的发展。

    3.场景创设的策略

    “镜像画面”:运用肢体形态,集体复制出一个视像画面,从而具体呈现某个生活场景或事件。其中既可以有对角色造型的创作,也可以有对场景的展现。比如,几个幼儿可以合作用肢体表现有山、有水、有花草、有树木的森林家园。

“故事地图”:想象与描画故事中主要角色的行进路线、活动场景。比如,幼儿绘制的小花鸭迷路后的路线图上有草地、树林、小河、小花鸭的家等,并说出了小花鸭经过这些场景时发生的故事,随后参考此故事地图作了即兴表演。


终审:伦华第一幼儿园超管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
×

用户登录